必赢net.95

      400-0454-668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成助力当前稳增长“主引擎”

      2022-05-14 08:02:18

        当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时 ,人民银行多次提及要“积极主动谋划增量政策工具”,引发市场对于接下来会有哪些增量工具推出的猜测。


        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5月12日在出席中宣部举行的“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时表示,人民银行将加快落实已经出台的政策措施,积极主动谋划增量的政策工具 ,稳定信贷总量 ,降低融资成本 ,强化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力度。


        从近期央行落地的举措和表态看 ,增量工具中,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值得更多期待,后续不排除还有更多新创设的专项再贷款再贴现等工具,定向支持实体经济困难行业和特定领域 ,实现货币政策的精准滴灌。


        实际上 ,近期货币政策聚焦支持小微企业和受疫情影响的困难行业 、脆弱群体,结构性工具正成为货币政策助力当前稳增长的“主引擎”。


        根据统计 ,4月以来相关部门已先后宣布推出总计超4400亿元的各类再贷款工具。具体包括2000亿元科技创新再贷款,400亿元普惠养老领域再贷款,1000亿元再贷款支持交通运输 、物流仓储业融资 ,以及再增加1000亿元支持煤炭清洁利用专项再贷款额度等。而央行在新发布的《2022年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透露 ,还将“适时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积极做好‘加法’”等。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对记者表示,一季度货政报告明确提出“适时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 ,也是与2021年四季度货政报告相比新增的内容。这可视为对4月29日政治局会议要求“抓紧谋划增量政策工具”的一个具体落实。二季度或将出台类似2020年的专项再贷款再贴现计划,更多领域将被纳入定向支持范围。


        光大证券首席银行业分析师王一峰认为,疫情扰动下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重要性提升。再贷款工具在落实产业政策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再贷款能够有效兼顾“稳总量 、调结构 、促平衡、防风险”,各类再贷款工具将加大使用,后续有望进一步“提频、扩面 、增量”,也将成为宽货币和宽信用的主要抓手。


        不少分析指出 ,不同于降准降息等传统货币政策工具,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兼具数量和价格的双重功能 ,在增加流动性并发挥信贷撬动作用的同时 ,还能起到降低银行负债成本的效用。以央行近日新推出的科技创新再贷款和普惠养老领域再贷款为例 ,都采取“先贷后借”的直达机制 ,按季度发放,央行对符合条件的机构按相应贷款本金的一定比例提供再贷款资金 ,再贷款资金期限通常为1年期,目前利率仅1.75% 。


        “回顾2020年疫情后的经济修复阶段 ,货币政策也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为主。”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称,2020年以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累计投放基础货币2.3万亿元 ,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短期来看,货币政策的目标也倾向于聚焦支持小微企业和受疫情影响的困难行业 、脆弱群体。结构性货币政策具有定向性的特征 ,更适合解决经济的结构性矛盾。


        不过 ,尽管结构性工具在货币政策中的重要性显著提升,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货币政策工具不再具有空间。只是由于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加速收紧的影响正在显现 ,跨境资本流动更不稳定 ,降准降息的使用对时度效的把握提出了更高要求 。


        王青认为,二季度还是存在继续降息降准的可能。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阶段,降准降息能够全面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激发实体经济信贷需求,推动新增贷款 、社融规模扩张,充分发挥货币政策的逆周期调节作用  。


        此外 ,存款利率自律定价机制4月迎来新改革举措,自律机制成员银行可参考以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代表的债券市场利率和以1年期LPR为代表的贷款市场利率 ;且4月后一周 ,金融机构新发生存款加权平均利率较前一周下降10个基点。不少观点认为,这意味着,即便在MLF利率不动的情况下 ,5月20日公布的新LPR亦有望“降息”。


        明明认为 ,周期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叠加、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交织的复杂环境,对政策制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方面,要控制政策出台的节奏,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另一方面也要把握政策刺激的力度 ,避免带来资产价格泡沫等问题,在珍惜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间的诉求下,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显然是目前关键抓手。


        转自:证券时报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