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赢net.95

      400-0454-668

      高温天多地电力负荷创新高!政府 、企业有哪些应对措施

      2022-07-13 11:19:28

        随着国内大范围迎来高温天,叠加经济复苏的趋势 ,多地电力负荷攀升至历史高位。


        去年曾大规模发生的拉闸限电现象,今夏还会出现吗?财经记者回访多家去年此时遭遇限电的企业,得到的反馈均为“目前还没有”。


        与此同时,我国的能源结构正在持续优化,受到政策、全球市场等因素影响,中国企业的碳减排正在加速。


        电力供需部分偏紧


        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下称“中电联”)7月6日发布的《中国电力行业年度发展报告2022》(下称《报告2022》),2022年迎峰度夏期间,电力供需总体平衡 ,华东 、华中、南方区域部分省份在用电高峰时段电力供需偏紧。


        《报告2022》预计,2022年全年全社会用电量增速在5%~6%之间 。预计2025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为9.5万亿千瓦时 ,“十四五”期间年均增速为4.8%;大负荷为16.3亿千瓦,“十四五”期间年均增速为5.1%。


        和2021年电力供需形势总体偏紧相比,今年整体而言有所好转 。


        不过 ,中电联提出 ,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经济复苏加快,叠加高温天气的因素,今年下半年的用电量将快速恢复并拉升,从而进入季节性用电用煤高峰期。


        中国气象局网站信息显示,7月8日起,江淮、江汉 、江南、华南、四川盆地中东部等地均将出现持续性高温天气。


        中电联提出,迎峰度夏阶段,国内外疫情 、宏观经济 、煤炭安全生产、运力协调 、气温、降水等多方面因素交织叠加 ,煤炭、电力保供仍存较大不确定性 ,区域性、时段性矛盾突出的问题仍存在。


        根据公开报道,江苏、河南、山东、四川、陕西等地的电网高负荷均有大幅上升 ,创下历史新高。在新增用电上,以上海为例,今年1~6月上海全市各类新增用电申请的容量累计达到759.61万千伏安,同比去年增加28.17%。


        国信证券的报告提出,除了用电需求攀升带来的保供压力外,高比例新能源并网也对电网的承载力构成了挑战 。


        面对挑战 ,6月28日 ,国家电网董事长辛保安表示,今年下半年要全力以赴做好迎峰度夏电力保供,要切实发挥好电网资源配置平台作用、煤电兜底保障作用、各类电源和储能支撑作用 、需求侧资源灵活调节作用。


        今年上半年,辽宁 、上海 、内蒙古、黑龙江 、山东 、浙江 、宁夏 、广东、云南等28省市已陆续发布有序用电方案 ,严防拉闸限电。


        其中,今年夏季安徽 、浙江电力供需形势较为紧张,但安徽大电力负荷常发生在晚间,浙江大用电负荷常发生在白天 ,因此两地近期签署了《安徽省浙江省2022年迎峰度夏电力置换互济协议》,并已经基于大负荷的时段差异实现了电力余缺互济 。简单来说 ,白天安徽给浙江送电,夜里浙江给安徽送电——这一创新举措有望在其他地区之间复制推广。


        能源碳减排加速


        为了促进能源结构持续优化,我国一方面继续发挥煤炭的主体能源作用——2021年下半年以及2022年,国家能源局核准煤矿产能的频次明显增加 ;另一方面,新能源发电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


        中电联预计,2022年底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6亿千瓦左右。其中 ,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合计达到13亿千瓦左右 ,占总装机容量比重首次上升至50%左右。电力生产总体呈现出发电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发电装机结构进一步绿色低碳化的特征 。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5月底,发电装机容量约24.2亿千瓦,同比增长7.9%。其中,风电装机容量约3.4亿千瓦 ,同比增长17.6%;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3.3亿千瓦,同比增长24.4%,风电、太阳能装机占比达到27.7% 。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称 ,今年1~5月发电量3248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0.5%。其中,火力发电量为22711.7亿千瓦时,同比缩减3.5%。这让火力发电占比首次降至70%以下 。


        “全球80%碳排放来自化石能源消耗,要实现碳中和就要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作为全球能源管理与自动化领域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者 ,施耐德电气副总裁 、战略与业务发展中国区负责人熊宜告诉财经 ,能源管理是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是需要做的基础性工作。而能源管理包括了电力,“风电光伏 、氢能等清洁能源发电虽然现在还不是主力,但随着这些新能源逐步占据更高份额 ,一套复杂且灵活的新型电力系统 ,将会成为能源管理的重点”。


        受到政策 、客户和全球市场的影响,中国企业的碳减排正在加速。


        熊宜表示,一方面,政策给出了明确的减碳目标以及“能耗双控”的相关约束,另一方面,企业也越来越多地面临客户和供应链端的减碳压力 ,“如果企业没有减碳的数据和相关的全过程追踪 ,就有可能会被客户踢出供应商名单 ,失去客户” 。从市场而言,企业的碳减排回报也在产品竞争力的提升上逐渐显现出来。


        6月下旬 ,欧盟的碳边境调节机制(下称“碳关税”)立法取得了关键进展——碳边界调整机制草案修正案正式通过。落地日期的接近,也在倒逼中国出口制造企业加快碳减排进程。


        熊宜表示,碳关税带给中国企业的挑战,不是产品能耗的高低,而是自身的数据是否相对透明 ,能否与欧盟所谓的标准、核算体系接轨。


        “产品数据透明是首要的问题。关于高低的标准现在还不清楚 ,而且企业依据的标准与欧盟标准可能还有一些差异。所以必赢net.95步要做的,就是要帮助客户做大量梳理性的工作 。”熊宜举例说 ,美的集团有很多产品出口到欧盟乃至全球,而施耐德电气一直在帮助他们做基础性的碳盘查的标准工作  ,目的就是希望相关数据是与欧盟标准接轨的 、受到认可的。下一步才是提升产品能效、优化产品的全生命周期 。


        根据他的观察,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减碳方面变得更为理性 ,在开始大规模建设或者大规模投入设备 、工程之前,就把每一步的投入和产出回报想清楚了。


        转自:财经

        XML地图